這週好多想講的事情,Kneecap支持巴勒斯坦遭控、ICE在洛杉磯瘋狂見人就抓,布達佩斯七萬多人響應的違法Pride遊行,川普的美麗大法案,台灣罷團都全數達到安全標準送件…。
電子報根本放不下啊!
小東西
中國共產黨黨員朱鳳蓮嗆:台北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與美博物館合作而非大陸」 何其諷刺何其可悲。但報導這種統戰資訊的經濟日報,真是更可悲…。[經濟日報]
羅浮宮舉辦擴建場館建築競賽將耗資4億歐元。[artnet]
遊客在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自拍時不慎跌倒,損壞了18世紀畫像。[bbc]
一名80歲男子聲稱在上班途中開錯路,竟將車輛開下羅馬著名的西班牙台階。[cnn]
罷團真的臥虎藏龍,出像素型手遊,好玩。
桃美館館長懸缺近3年後,北教大林詠能教授接任。[ET新聞]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與苗栗縣文化觀光局合作,在三義木雕博物館導入辨識影像系統用AI將觀眾足跡轉為數據,真是讓人不寒而慄。[ner]
Zohran Mamdan贏得黨內初選,將代表民主黨角逐紐約市長一職,喜歡Erza Klein和Chris Hayes對選戰策略與政策規劃的分析。[NYT]
由臺博主辦,科博館與南市博左鎮化石園區合辦特展,自即日起到明年(115年)5月31日在臺博館本館展出,重現51年前首次展出犀牛化石的歷史時刻。[ner]
英國報告指出,全球藝廊、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受到AI資料蒐集機器人的衝擊,大量抓取資料導致系統不穩甚至癱瘓。[MA]
布萊德彼特到日本宣傳新片,大頭貼機的美肌模式太過頭,花惹發那是誰?(網友狠評:但小布抬頭紋意外被保留a?)[脆]
帶學生去博物館?巴西老師:抵達博物館就是一種成功!
還記得小學時候的校外教學都去博物館嗎?
在快樂的記憶邊緣,誰知道老師私底下壓力爆表,博物館教育專家探討了巴西與法國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下,學校參訪博物館的活動是如何發展的。
巴西教師把抵達博物館本身就視為一種成功。
(天啊標準超低XDDDDD)
巴西幅員遼闊,社會經濟不平等現象顯著,這也體現在文化設施的分佈上。大多數博物館集中在收入較高的東南部地區,特別是大城市。2011 年的數據顯示,巴西全國 5564 個城市中,竟有高達 78.9%(4390 個)沒有博物館!這意味著許多偏遠地區的孩子,可能很難有機會接觸到博物館資源。
相較之下,法國的博物館分佈雖然也受城市影響,但在政府推動農村地區市際博物館發展和大型博物館去中心化的政策下,博物館的普及率比巴西廣泛得多。這也讓法國的學生有更多元的博物館參訪選擇。
師資培訓:全球普遍的挑戰
法國獲得了 119 份有效回覆,巴西則有 88 份主要集中在里約熱內盧,兩國教師都表示大學期間,沒有接受過關於博物館或學校參訪的相關培訓。
法國老師:重內容關聯性:最重要的考量依序是:與班級項目相關(75.6%)、展覽主題(71.4%)和博物館提供的活動(67.2%)。距離近(58%)和經費(35.3%)雖然也是重要考量,但優先級明顯低於內容的契合度。這顯示法國老師更注重當前展覽與班級教學內容的連結性。
巴西老師:重拓展視野與可及性:將博物館作為文化場所的開放性(73.2%)、班級教學主題(65.2%)和博物館提供的教育活動(61%)視為最重要的標準。與法國教師相比,距離近(17.4%)和經費(21.7%)的重要性相對較低。巴西教師似乎更注重透過博物館及其收藏來拓寬兒童的視野。
儘管巴西老師對博物館參訪的意願強烈,但他們面臨著更嚴峻的實際困難。特別是對於公立學校的教師來說,交通、經費和城市暴力等問題,都讓獲得交通資源和家長許可變得更加困難重重。
Gewerc, Monique & Ana, Dias. (2025). Les visites scolaires aux musées du point de vue des enseignant·e·s : une étude comparée entre le Brésil et la France. Éducation et didactique. 19. 9-34. 10.4000/13goe.
暗黑比利時連老師都難以啟齒
博物館如何處理其敏感的殖民歷史?特別是比利時的歷史博物館,他們如何呈現過去與剛果的殖民關係?一項研究探討了未來的歷史教師如何設計博物館學習活動,以鼓勵學生進行後殖民歷史思考。
從「光榮」到「反思」:比利時博物館的轉變
長期以來,許多西方歷史博物館,包括比利時的,都傾向於呈現「國家凱旋式」的宏大敘事,美化殖民主義,掩蓋其暴力、種族主義和對原住民社會的破壞。
然而,位於比利時的皇家非洲博物館自 2013 年大翻修後,正逐步轉型為後殖民博物館。他們積極納入剛果僑民藝術家的作品,增加批判性反思,並使敘述和聲音更多元,試圖扭轉博物館過去強烈的殖民色彩。
但並非所有博物館都如此。皇家軍事歷史博物館就沒有採取類似措施,其展廳陳列仍停留在過去,繼續以 19 世紀的民族主義方式展示戰爭遺產,未能鼓勵參觀者質疑普遍存在的民族主義和殖民主義敘事。
未來教師的挑戰與潛力
研究邀請了 14 位未來的比利時高中歷史教師參與博物館學習設計。令人欣慰的是,他們在歷史內容方面都超越了以西方為中心的視角,納入了多個參與者的角色,並探討了跨文化交流。
然而,研究也發現一些挑戰:教師們較少對展品進行批判性分析,教學主要停留在認知層面,很少明確整合情感層面。這可能是因為教師們不熟悉或不習慣處理這些敏感議題。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博物館在呈現歷史時,有責任提供多元且批判的視角。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這些複雜議題時,也需要更多的培訓與支持。
Geerts, Brent & Depaepe, Fien & Van Nieuwenhuyse, Karel. (2024). Vers une pensée historienne postcoloniale: la conception de pratiques éducatives muséales sur le passé colonial belge. 10.3917/dbu.douss.2024.01.0085.
本週推薦…?(必須打一個問號)
闊別三年,第 13 屆柏林當代藝術雙年展(2025 年 6 月 14 日至 9 月 14 日)以「逃避與想像力」為題,與 2023 年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不謀而合。兩者都探討在劇烈變動的時代中,藝術如何引導我們調適與應對。然而,在相似的宏觀命題下,柏林雙年展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策展路徑與藝術策略。
印度裔策展人 Zasha Colah 在訪談中所言,雙年展主題「foxing」源於她在印度和緬甸觀察到的限制與朋友身陷囹圄的經歷,「逃亡」對她來說是一種生存本能。她提出了「後啟示錄的樂觀主義」,試圖在末世語境中提供慰藉。她將當代藝術作品比喻為具有生物般的靈巧與激進想像力,能夠抵抗消亡、規避審查,並透過隱喻和象徵傳達其政治關懷。這使得藝術作品被置於一個相對保守且被動的詮釋框架。
這種「避世」縹緲不切實際的溫和批判,恐怕難以觸及社會問題的核心,除了短暫的感覺良好,又能真正達成多少深度的社會溝通?在場地選擇上,這屆雙年展巧妙呼應建築物的歷史,但作品間的連結隱晦,使得空間與物件關係曖昧不明,甚至是「矛盾」的立場。
以 Sophiensaele 為例,它曾是工人解放運動中心,卻也淪為納粹的強制勞動工廠,其牆壁銘刻著壓迫與苦難。在此展出 Dalit Panthers 的非暴力抵抗或泰國藝術家反抗審查的「狐狸策略」時,當今現實的弱化回應讓人失望。
「漠不關心」:批判還是超然?
雙年展的「避世」策略,究竟是有效的抵抗,還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姿態?這種從個人經驗出發的利己主義思維,在末世語境下提供了對複雜歷史的「間接」回應。即使作品富有政治性,卻也留下許多質疑的空白。
第13屆柏林雙年展將前法院作為展覽場地之一,將藝術家「主張」視為超越法律規範工具的「狐狸策略」,被放置在一個曾代表法律與秩序、甚至壓迫的法院建築中時,究竟是透過「漠視」來獲得「機構」的默許,從而拓展藝術的邊界? 還是反而無形中強化了其所欲「漠視」的對象,使其「避世」姿態在權力結構面前顯得曖昧,甚至成為一種妥協?
當雙年展強調藝術作品如「狐狸」般規避審查,透過隱喻和象徵傳達政治關懷時,將其置於法院、前納粹集會所等權力符號之地,策展方卻又透過作品的隱晦性以看似「中立」的姿態存在來創造安全距離,讓批判淪為一種不痛不癢的姿態。
雙年展引用哲學家盧卡奇 (György Lukács) 在 1920 年的文章《合法性與非法性》中的觀點:「更具革命性的行為不是打破法律,而是完全無視它們:對它們漠不關心。」
當藝術家僅是為過去事件回應、紀錄與書寫中的一個被動的情境,雙年展無形的保護傘下,作品與其所欲批判的現實之間被刻意地隔離,而作品批判性被「隱晦」和「間接」所稀釋,當對抗變成了「漠不關心」,藝術究竟是有效地抵抗了壓迫,還是不自覺地陷入了一種安逸的循環,最終成為體制可以容忍、甚至消化的表象?
如果藝術的「狡黠」最終只是在精英的超然姿態內迴響,而未能真正觸及社會問題的核心,那麼這種「後啟示錄的樂觀主義」,恐怕只是一種對現實的無力撫慰,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變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