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amming Notes:
從英國玩回來之後就開始全身酸痛(廢話),連續看兩天的團還是太超過自己的身體極限了嗎?這週要帶給大家一些小東西,大家一起崩壞吧。
小東西Briefing
川普的行政命令持續衝擊聯邦組織,甘迺迪總統圖書館(The 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一度關閉,導致圖書館解僱五名試用期員工,多位議員批評此舉,認為是對歷史的褻瀆,並指責川普政府為富人減稅而犧牲公共服務。[dotnews]
美國關稅戰持續衝擊美國市場,專家預測關稅將導致藝術品交易混亂、營運成本增加,並改變收藏家購買行為,其中小型和中型畫廊受到的衝擊最大。高額關稅可能讓買家放棄購買進口藝術品,轉向其他投資標的。[artnews]
柏林觀光局的部落格,推薦十一個博物館附設咖啡館。[visitBerlin]
這週在脆上看到的討論串,多數人認為從事藝術策展工作,特別是想進入公家單位或博物館,相關學位(尤其是碩士學位)是必要的。但低薪、內部鬥爭、自我思想審查嚴重的工作環境,希望社會新鮮人好好考慮。[threads]
所有被盜的荷蘭藝術品是否都應該歸還給原產國? 荷蘭媒體npo radio1提出,對於殖民者被掠奪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則會在各個國家之間流轉。 這必須始終與索賠人協商後才能進行。[npo]
美國克羅拉多州開了一個專門的達文西博物館,誰在乎?[the collector]
美國的政治風暴,也將會影響到藝術和文化市場,藝術評論家 Dean Kissick 批評當代藝術過度關注身份認同而忽略表達,導致文化停滯。市場趨勢轉向政治中立且裝飾性的畫作,以安撫買家並保值。[TheArtNewspaper]
阿姆斯特丹最小的博物館,Museum Perron Oost,只有六平方公尺大小![parool]
先前荷蘭被爆破大門偷走的東西,仍然沒有下落。(我想也是)[volkskrant]
在英國兼任館藏管理的registrar的香港網友,分享英國有錢大博物館完全數位化,與沒錢用筆記本塗塗改改的地方小館的軍火無情差距。[threads]
怕有人還不知道這件事情,順便提醒一下,先前文化部公文曝光邀下轄博物館討論「對接壯世代」是為了保護預算,不得已而答應吳春城要開。[threads] [年代新聞]
睽違5年!北美館隱藏南門疫後首度重啟:黑白兩通道由藝術家陳慧嶠、山朋水貴+發條鼻子打造 [bella]
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跨國合作「台灣蘭花百姿」策展計畫,首展「台灣蘭花百姿—東京展」於東京車站旁丸之內KITTE大樓開放參觀,台北展暑假時將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優雅登場。[台灣英文新聞]
巴黎羅浮宮2024年,參觀人潮多達870萬人次,遠遠超過每年容許量400萬人次,要排長龍上廁所,空調不足冬天冷,夏天悶熱,加上有漏水情況,使館藏藝術品飽受威脅。館長表示,遊覽羅浮宮已經成了一種折磨。(先前貼過新聞,但這篇裡面有影片)[華視]
別再只會看病歷!這樣做,你也能成為「看見」病人的神醫!
醫學院住院醫師,因工作壓力過大而倦怠 (也許遇到太多可怕的台灣鯛),進而對病人產生負面的厭世態度。
Johanna Shapiro 博士和 Joel Shallit 醫學博士撰寫的《博物館之夜——幫助住院醫師“看見”他們的病人》文章,面對同業普遍認為,博物館參觀活動會浪費時間,分散他們對真正工作的注意力,並且反感被“強迫灌輸”同理心和同情心,兩位博士想要反駁這樣的立場。
兩位作者認為,適當的博物館參觀引導,可以成為一種重要的住院醫師學習體驗,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並培養更深層次的“觀察力”,超越病人的症狀和體徵,在「臨床凝視1」(clinical gaze)看到他們的生活經歷、社會環境以及對疾病的希望和恐懼。
博物館參觀的目的之一是激發對病人的同情和好奇心,從而使醫師的工作更有意義,並有助於緩解職業倦怠。研究表明,與病人有情感聯繫的醫師,會覺得工作更有意義,這可以有效對抗職業倦怠。
然而,住院醫師工作量大、時間緊迫是不容忽視的現實。因此,若能調整排班或將活動融入工作流程,有效管理時間壓力,才不會適得其反。
Shapiro, J., & Shallit, J. (2014). A night at the museum--helping residents "see" their patients. The AMA Journal of Ethics, 16(8), 599-603. doi: 10.1001/virtualmentor.2014.16.08.ecas2-1408
誰說藝術不能當飯吃?新媒體藝術家靠「這個」爆紅,財源滾滾來
Erin Marie Gordon 於2018年發表的碩士論文《新媒體藝術的場域:運用網路探索觸摸、社交性與保存》探討當代藝術與網路的交織,以親密 (intimacy)、場域 (site) 與自我 (self) 為核心。論文關注的「親密」並非傳統愛情,而是數位環境中,情感、身體與科技的複雜互動。
論文中的「親密」概念涵蓋多層意義,遠遠超越一般人際關係的範疇:
身體與數位身份的融合: 在網路世界,身體與數位身份界線模糊,網路行為塑造了數位形象,兩者產生了親密的關係,如何將這些數位藝術品保存下來,使其在未來仍能被觀看和理解,論文提及 Rhizome 這個線上數位藝術檔案庫,探討如何透過數位化的方式保存新媒體藝術。
觸摸: 透過如滑鼠、鍵盤與數位藝術互動/觸摸,不僅是身體的動作,也是情感交流的方式,並與物質性、社群和檔案等概念相關,但博物館通常不鼓勵觀眾觸摸藝術品,但新媒體藝術往往需要觀眾的互動才能完整體驗,博物館該思考如何將這種互動性納入博物館的展示設計中。
情感勞動2: 在網路社群中,特別是對於女性或邊緣化身份而言,為了維持社群關係,有時需要進行情感勞動,也就是有意識地管理情感表達。論文中提到 Frye Art Museum 的 #SocialMedium 展覽,即是利用社群媒體的「讚」來選擇展出作品,這是一個博物館嘗試與網路社群互動的例子。
焦慮與親密: 當身體被視為客體時,焦慮會成為與網路互動的核心情感,而親密感可以是與他人情感連結的方式,論文中提到學生觀展後的回饋,許多人使用「creepy」(令人毛骨悚然)來形容觀展感受,這說明新媒體藝術的確有可能引發觀者的焦慮。
這篇論文不僅深入剖析了新媒體藝術的特性,更為博物館在數位時代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論文將「場域」視為關鍵概念,博物館要成為一個積極與社群互動、促進對話的平台。
Gordon, E. M. (2018). Sites of New Media Art: Using the Internet to Explore Touch, Sociality, and Preservation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eScholarship.org. https://escholarship.org/uc/item/43b953tp
博物館的「盲點」:女性主義如何照亮被忽略的聲音?
這篇博士論文的作者是 Anja Neidhardt-Mokoena,她在求學和職業生涯中,親身經歷了設計領域的性別不平等和邊緣化現象。她發現,女性設計師和非主流設計作品常常被忽視,使她開始反思設計博物館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有意或無意地)複製和強化現有的權力結構。
作者認為,現今的(設計)博物館存在著以下問題:
強化單一敘事: 現有設計博物館往往將現代設計奉為圭臬,頌揚西方設計史,卻忽略了非西方文化和邊緣群體的設計貢獻,如同博物館的白色牆面,僅容許特定種類的設計被展示和讚賞。
缺乏女性觀點: 設計史和博物館展覽長期以來由男性主導,女性設計師和其作品被邊緣化,甚至消失於歷史洪流中。
空間權威宰制,限制互動參與: 博物館的空間設計和展覽模式,也體現了權力關係。例如,禁止觸摸的規定、冰冷的展覽空間,或時刻監視著觀眾的警衛,都限制了觀眾與設計作品的互動,強化了博物館的權威地位。
資源分配和決策過程不透明: 資金贊助者、董事會成員等握有權力的人,往往決定了博物館的發展方向,將經濟能力不足的人拒之門外。
這篇博士論文從社區檔案和激進主義運動中汲取靈感,提出了「解開」、「網絡化」、「庇護與偏轉」、「讓使用成為可能」和「寓言」等五項女權主義設計策略,並詳細闡述了如何在設計博物館中實踐這些策略,挑戰傳統的權威結構等。
Neidhardt-Mokoena, A. (2024). Feminist design strategies for transforming design museums towards more just futur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meå University]. Umeå Institute of Design Research Publications.
「臨床凝視」指的是醫護人員在面對病患時所抱持的一種觀察和理解方式。這種凝視不僅僅是單純地觀察病患的生理症狀,更包含了醫護人員的主觀判斷、預設假設,以及對病患的理解,受到醫護人員的個人背景、經驗、以及醫學訓練的影響。不同的醫護人員在面對同一個病患時,可能會因為其不同的臨床凝視,而產生不同的觀察和理解。
「情感勞動」 (emotional labor) 在這篇論文中被探討為一種在網路社群中,人們的文字、行為,以及在網路上的呈現方式,為了融入社群,或是在社群中獲得認同,使用者可能會進行情感勞動。不符合順性別 (cisgender) 或霸權式男性氣概的人們,在網路互動中需要付出更多情感勞動。由於這些群體在網路社群中可能面臨更多歧視或威脅,他們需要更謹慎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表達,以保護自己。由於新媒體藝術經常牽涉到網路社群,博物館在展示這些作品時,需要思考如何讓觀眾更好地理解作品,以及如何在展覽空間中創造更舒適的觀展體驗。